您好!欢迎光临大得利制药有限公司!
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
以人为本    专心做好药 People oriented to concentrate on good medicine
服务热线 0931-8509589
1600_225px;
新闻动态
News
行业动态
当前位置:首页>新闻动态>行业动态
如何科学预防中暑:传统中医药的智慧与现代实践
日期:2025-07-18 来源:本文由AI助手生成 作者:本文由AI助手生成 【打印】

中暑是夏季常见的高温疾病,轻则头晕乏力,重则危及生命。随着全球气候变暖,高温天气频发,科学预防中暑尤为重要。中医药在防暑降温方面积累了数千年的经验,通过调理体质、改善生活习惯和合理使用防暑方剂,能够有效增强人体的耐热能力。以下从中医理论出发,结合现代健康理念,系统介绍预防中暑的科学方法。

一、中医视角下的中暑机理

中医将中暑归为“暑病”范畴,认为其发生与外界高温和人体正气不足有关。《黄帝内经》提出“暑邪伤人,先犯心肺”,指出暑热之邪易耗气伤津,导致头晕、口渴、汗多甚至神昏。中医防暑的核心在于“未病先防”,通过健脾益气、清热生津的调理,提升机体适应高温环境的能力。

二、体质调理:增强内在抗暑能力

1.平和体质者的防暑重点

体质平和者虽耐热能力较强,但仍需避免暴晒和过度出汗。日常可饮用绿豆汤、菊花茶等清淡饮品,帮助清热解毒。

2.气虚体质者的防暑策略

气虚者易疲劳、多汗,夏季更需补气固表。建议服用生脉饮(人参、麦冬、五味子)或黄芪泡水,以益气养阴,减少津液流失。

3.湿热体质者的防暑要点

湿热体质者易生痤疮、口苦,夏季可多食薏苡仁、赤小豆等利湿食材,或饮用荷叶茶、冬瓜汤,帮助清热化湿。

三、饮食防暑:药食同源的智慧

1.清热解暑食材

绿豆:性凉,能清热解毒,煮汤或制成绿豆粥均可。

西瓜:中医称“天然白虎汤”,可清热生津,但脾胃虚寒者不宜多食。

乌梅:酸甘化阴,与冰糖、桂花制成酸梅汤,生津止渴效果显著。

2.防暑药膳推荐

莲子百合羹:莲子健脾,百合清心,适合暑热失眠者。

藿香薏米粥:藿香化湿解暑,薏米利水,适合暑湿天气食用。

四、生活习惯:细节决定防暑效果

1.合理作息

中医强调“顺应四时”,夏季宜“晚睡早起”(但勿熬夜),避开正午高温时段外出。午间小憩15-30分钟,可恢复精力。

2.科学饮水

遵循“少量多次”原则,以温开水或淡盐水为主,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冰水导致脾胃受损。出汗较多时,可适当补充含钾、钠的饮品。

3.物理降温

外出时佩戴草帽或遮阳伞,穿着浅色透气衣物。家中可用薄荷、金银花煮水擦拭皮肤,或佩戴中药防暑香囊(如艾叶、苍术等),通过挥发性成分提神醒脑。

五、应急处理:中医防暑小妙招

1.穴位按压

突发头晕时,可按压合谷穴(虎口处)、内关穴(手腕内侧)或人中穴,帮助缓解症状。

2.简易防暑方

竹叶薄荷茶:竹叶5克、薄荷3克沸水冲泡,适合户外工作者。

六一散(滑石、甘草):传统方剂,研末冲服可预防暑湿腹泻。

六、特殊人群的防暑要点

儿童:脏腑娇嫩,需避免冷饮过量,可用芦根、麦冬煮水代茶。

老年人:阳气不足,忌直接吹空调,建议常备西洋参片含服。

户外劳动者:备足淡盐水,每隔1小时到阴凉处休息10分钟。

结语

预防中暑是一项综合工程,中医药通过整体调理与自然疗法,既能缓解症状,又能从根本上增强体质。现代人更应结合中医智慧与科学常识,在饮食、作息、防护等方面多管齐下,安然度夏。需注意的是,若出现高热、昏迷等重症中暑,须立即就医,不可仅依赖民间偏方。

Copyrights ©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:大得利制药 陇ICP备05004876号备案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0467号
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